1 期末复习与自我形式主义

继16日考完工磁以后,我的最后两场考试都放在21日,这意味着我就算16日啥也不干,也有4天的时间来复习数电、微机这两门看起来并没有那么难的课——所以我当然放心大胆地去摆了啊!

舒舒服服摆烂一天,就开始了我充裕的四天复习,计划大概是这样:

  •  第一天,一天攻克基础内容,迅速瓦解数电主力
  •  第二天,集中优势兵力,围剿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和555芯片两大据点
  •  第三天,对微机原理的80C51军团进行逐个击破
  •  第四天,尽可能地打击ARM系统的有生力量

我幻想着自己坐镇军营之央,背后是元帅的旗帜,胸前是比苏勋宗还多的勋章,俯瞰各路枭雄,睥睨天下豪杰,发表着名为《优势在我》的演讲,鼓舞着士气,准备迎接伟大的胜利……

结果呢,结果是那天我才刚刚看完半导体寄存器。

那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你怎么复习得这么慢啊。”

要不是小狐狸这么嘲笑了我一句,我还真没发现这个问题。

“是啊,我怎么看的这么慢啊。”

好吧,我这才开始惆怅地回忆我这一整天的生活。在教学楼里呆了一整天,我似乎也就看了机器数、卡诺图、逻辑门、存储器,距离今天的任务还有一半没完成呐。真是低效复习的一天,但明明我看了很多啊我感觉……emmmmm……好吧我承认,我大部分的时间只是在做一些无用功,比如说整笔记。

不瞒您说,我还真的一整天就在那边整笔记,挖掘每个角落的要点,把它干净地罗列在word里,看起来颇是不错。但我记的大部分东西都没什么用,准确的说就是根本不需要记,就比如现在来看几条我称之为“要点”的玩意。

1
2
3
十进制数的0~9共十个数字分别用一个四位的二进制编码表示,称十进制数的二进制编码,简称BCD(Binary Coded Decimal)码
补码可以实现将一个减法运算变换成加法求和,负数的补码等于反码+1,负数的补码等于模减去数码(不考虑符号位),负数从原数值最低位开始,在遇到1之前(包括该1)数码不变,其后数码按位求反
它由NMOS和PMOS管并联而成C和/C为互补控制(高电平使能)

怎么说呢,它们确实是要点,但因为平常已经学烂了根本就不需要记。比如还有这种:

1
2
3
4
5
它由2^n个小方块组成的方块图(n是函数所含的变量数)组成。
每个小方块代表一个最小项。
相邻二个小方块所代表的二个最小项仅差一个变量不同,其它相同(逻辑相邻性)。
将一个表达式用标准的“与——或”表达式(最小项之和式)表示后,根据式中的最小项,在卡诺图的对应小方块中填上该最小项的值“1”后,便成了该函数的卡诺图了。
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的依据是利用卡诺图中相邻方块所代表的最小项相邻性,用画包围圈的方法把2n个相邻小方块合并成一个大方块进行。包围2n个小方块后得到的“与”项将消去n个变量(n为正整数)

我现在看看也是好傻,为什么要把卡诺图的性质完整写下来,会画会看不就完了么。

多说无益,我也不想再献丑,就总感觉我有那个大病,我写这些干啥,又学不到东西又浪费时间,复习啥啊,别复习了,还不如去西湖边逛一圈。但如果真的要问我,为什么要写成这样,我也只能告诉你,是为了它的“完整性”,让它看起来是一篇完整的整理,嗯,无他,当时只是觉得自己有些强迫症罢了。

第二天,不出所料,我还是按照那种傻逼方法整理,也不负众望地没有整完……后面几天亦是如此,导致最后两门都只是堪堪复习完,然后,当然就是绩点报废……

回去以后我还真的很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我明知道我整的东西没有用,甚至要整完以后回头给重点标上红,都不肯赶紧掉头呢?

我的脑中蹦出一个词——“自我形式主义”,上网查了一下,好像没有这个词,那我就正式挪用了(doge)。

形式主义,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加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形式主义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其典型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认为是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内容决定形式。

关于“自我形式主义”,我的理解大概与之相同,也是指形式决定内容、只关注事物表象的工作作风,只不过“形式主义”是对外的功利主义,而“自我形式主义”是向内求得心理安慰。就好比在大考来临之前宁可在自习室里水98,也不肯回寝室躺平,以认可自己“我在好好学习”的想法;或是独自观看抽象派画展,对着完全不明白的线条大加赞赏,以迎合自己“我非常懂艺术”的心思;还有喝着含糖量很高的果汁、酸奶告诉自己这是健康饮料,和可乐雪碧不一样……这些行为,也是只注重形式、无关于内容的形式主义,但其区别于一般的形式主义,以对外做文章为目的,而是更多地指向了自己。

用工科生的思维来讲,这些形式主义是没有对系统外输出的,或者说这些形式主义仅仅是你脑中的内部参数。别人不会因为你笔记整理得多“完全”而赞扬你,你也不会因为自己多“有艺术修养”而卷到别人。But…你的脑子会。


2 Markdown与自我苛求

下面以我和Markdown为例,讲一讲自我形式主义是如何完成自我欺骗的。

刚接触Markdown的时候,我确实对它不太感兴趣,因为这种格式与内容脱离、一切乱七八糟功能都用代码来实现的思想实在是太过于前卫。直到后来我得知了一款叫Typora的编辑器,并开始尝试用Markdown写我的第一篇报告。

不得不说,写这个东西还是需要查很多的资料的,包括从它最基础的如何换行、如何空格、如何改变字体大小、如何引入图片,到代码块的引用、公式的书写、甚至外部CSS的引用,不管怎么说比起Word它还是麻烦很多的。

“但学会了以后会好用很多……吧。”我总是这么想。

但其实,就算已经运用得很熟练,我觉得它用起来还是不太舒服,就比如我最烦的一件事情,就是最后把.md转回到.doc的时候,在换页的地方很可能会留下巨大的空白,一般这种空格是在有一张图片需要放置时候出现的,因为图片太大不能放在上一页,于是在后一页顶格,而图片后的文字不会越过图片到前面一页,于是出现这样的问题。一般来讲,当我用Word直接编辑的时候一定会注意这个问题,然后让我的报告排版相对饱满。但Markdown就不能,因为我根本看不出来在哪里会分页,每次都会把我辛苦设计的排版打乱。作为强迫症患者,我当然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于是每次转成.doc之后我都会返工修改。

好吧,那时候我就已经承认Markdown是个垃圾了,但我还是用了好久,甚至也不是为了那一丝“心思”,似乎就是为了用而用,告诉自己是一个会用编辑器写文档的人。一边用,我还一边搜寻更好用的编辑器,也试过Latex,感觉都不尽如人意。

有没有一款编辑器,可以不用乱七八糟的语法,我打什么就显示什么,我让他变大点一下就变大,插入公式不需要写乱七八糟指令点击就是模板,改变图片位置也不用一次次尝试改它参数只需要拖动一下图片,还要告诉我哪里会换页哪里会出纸……这tm不就是Word吗?

在一旦达到某一高度之后,人总是想要保持住这一高度,甚至自我认为我应该是在这样一个高度,即使这样一个所谓“高度”是虚构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班里总是大于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水平在中位以上,为什么捡到100之后又丢了100会更加失落,为什么经历了高开低走的人比那些本就不及温饱的贫民更容易寻短见,还有为什么985大学生宁愿996做房奴也不愿意回家享受人才待遇……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显示Markdown比Word高级,只是想说明,人们总是会在一些虚无的事情上苛求自己,而不去想如果放下自己会获得什么。

还好,我放下了,之后当然是乖乖回归Word的生活。至此,自我形式主义在这一页算是翻过去了。但不得不说,对于电脑上一些文档的书写来讲,Markdown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工具。


3 主体性与自我奖赏

在第一节我们讲到,自我形式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会对外输出,就算是我苦于Markdown将近半个学期,最后的实验报告还不过是几张A4纸,期末在自习室水一天98还不如出去好好玩。这似乎是与我们的认知相悖的,要知道,在上亿年的演化出的奖赏机制中,那些没有收获的事情总是被认为是无意义的,你的脑子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它变得无聊,甚至让你在强迫自己专注于它的同时自己就先犯困了 ,就比如上数学课啊。 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自己对自己完成了奖赏。

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这样描绘地狱:

三个罪人死后被投入地狱,他们是: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报社编辑加尔森。

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劣迹:

  • 加尔森竭力要让他人相信自己是英雄,实际上他是个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的胆小鬼,同时又是个沉溺酒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
  • 艾丝黛尔掩饰色情狂的身份和杀婴罪责,诡称自己是个为了年老的丈夫断送了青春的贞洁女子;
  • 伊内丝则充满敌意地牢记“他人”的存在以求尽可能地包庇自己同性恋的往昔。

但是,他们不仅彼此封闭自己,同时又相互“拷问”他人,每个人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并受到审视与监督。由于他们生前恶习不改,真实面目迅速裸露。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向相互追逐,另一向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

  • 加尔森希望得到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
  • 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拒绝加尔森;
  • 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森拒绝伊内丝。

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逐不到的“境况”中,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

最终加尔森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剧作以加尔森无可奈何地说:“好吧,让我们继续下去吧”一言收场。

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原理。萨特认为,人类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通过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塑造的。人类在意识到自己以前就已经存在了,随后才自行创造出自我的本质。一个人要先存在,要把自己投向未来,并且意识到在未来要替自己设计。所以,存在就等于替自己设计,设计之后,人才有确定的形态或本质。

不是人选择自由,而是自由选择了人。人要不断地否定自身,超越现在,始终要超过自己的本质而存在,超过自己的行为动机而存在,去无限逼近那个设计中的“主体”的自我。自我的可能性永远在前,人类“不在于已有(过去到现在),而在于未曾有(未来)”。

萨特将此称为“人类被处以自由之刑”。人的这种自由会给人带来不安、焦虑、责任,甚至是重荷。

人往往会为了推卸自由带来的责任,摆脱这种焦虑而进行自欺(bad faith,坏的信念,伪装成你本不是如此的东西):该做选择时不做选择,把自己当成外在的、无意识的万物一样;否认自己真实的个体本性,否定自己的自由,只知道按照既定的要求去行动,消极而被动;信奉一种决定论,顺从这种观点所定的目标……

而将自己所作的事,强加于我的本质,也无疑是一种bad faith。就好比某君认为自己是一个学习很好的人,他就应该在考前进行有效复习,但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转退而认为“在自习室呆一整天”自己就是一个学习很好的人,采用一种廉价的可以达到的行为来伪装成自己不是如此的东西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这便是自我形式主义的来由。

在满足自我主体性的认知后,欺骗自我奖赏机制运作,从而更加刺激自己通过投靠bad faith的方式进行维持主体性,如此便进入了恶心循环。

然而bad faith必然不是长久之计,不能自求主体性的结果必然是被他者“凝视”,比如说考试成绩,有一部分人拿了满绩成为了主体,而尝试自欺的人却被分数打了个措手不及,分数并不是所谓“凝视”,但它是“凝视”的结果,意味着你在某种意义上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而成为了他人的客体。


4 圣人与自我修养

难道这样的自我形式主义就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吗?答案肯定是不绝对的。少看萨特,你的人生都会变得明朗。自我形式主义的存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傻傻整理笔记的人多少也看完了整本书,看不懂抽象派的人多少也受到了些艺术的熏陶;为了告诉自己是个慷慨的人在捐款的时候偷偷多塞一张红的,也算是对社会有益;看不懂诺兰的电影还是去了,也算贡献了GDP;就算你摇了摇手记让你的系统步数多一点,好歹也是做了点运动。最怕的,是瞧不起在自习室水98的人,自己真的去摆烂了,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

在一些需要坚持的事情上,合理利用自我形式主义也是重要的一环。比如你并不能保证每一次早八不情愿地爬起来,都能听到对考试有帮助的东西,但也总比因为今天要吃烤肉所以暂停减肥计划,然后一停不起来的好。

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宋代理学家们,曾对“以成为圣人为目的,去效仿圣人,能否成为圣人”展开过激烈的辩论。

朱熹认为,圣人当“存天理,灭人欲”,只有心中根除了“成为圣人”的欲望,才能真正成为圣人,是形而上的;而他的老对头陆九渊则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认为追求仁义礼智信不是外铄的,行圣人之事本身就是在求理,是形而下的。

其实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自古便有之。孟子曾说: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他认为,和尧做一样的事情,你就成为了尧,和桀做一样事情,你就成为了桀,与你心里之所想无关,你的行为便是你的本质。

王阳明在这一点也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认为: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只要你向善,想要成为圣人,则你就能成为圣人。就像孔子说的: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想要成为“仁”人,那么你已经是一个“仁”人了。

然而孔子他老人家又说: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好家伙,原理前面那句的“我”不是虚指,而是在夸自己啊。不过不管怎么说,能够自我要求本身便是“我欲仁”或是“取乎其上”的表现了,虽然路途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也聊胜于“取乎其下”。


所以,下个考试周,有谁可以教我怎么复习吗?



By Signalista